1937年7月7日,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抵御外侮的斗爭中,閃現著許多中國海大人的身影,他們有的攜筆從戎奔赴抗戰(zhàn)一線,殺敵立功;有的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特長,為前線抗戰(zhàn)服務;有的從事思政宣傳工作,動員廣大人民奮起抗戰(zhàn)。適逢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其中三位中國海洋大學學生的抗戰(zhàn)故事。

王彬華在青島觀象臺工作時照片(圖片來源《百年青島氣象》)

王彬華:抗日戰(zhàn)場上的氣象老兵

在中國乃至世界海洋氣象學的發(fā)展史上,有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他就是中國海洋氣象學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學專業(yè)的奠基人之一王彬華教授。眾人皆知,他是著名的海洋氣象學家、世界海霧研究的權威,卻不知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抗戰(zhàn)老兵。

王彬華原名王華文,字彬華,后以字代名。1914年出生于安徽壽縣,自小即生活在動亂的年代。1934年夏天,王彬華考入位于青島的國立山東大學物理系,跟隨中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蔣丙然學習氣象學。

“當時的國立山東大學物理系氣象組只有王彬華、萬寶康、牛振義和孫月浦4名學生?!敝袊Q蟠髮W海洋氣象學系原系主任周發(fā)琇教授介紹,蔣丙然是青島觀象臺的臺長,王彬華等人有幸進入青島觀象臺實習,接觸到許多先進的氣象觀測儀器和設備,這更加堅定了他的專業(yè)方向和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

1935年12月9日,主張抗日救國的“一二·九”運動在北平爆發(fā),這一運動很快席卷全國,并得到廣大學生的響應和人民的支持。在青島讀書的王彬華意識到,國難當頭,只顧埋頭讀書是不夠的,也要關心時局,他積極的投入運動,宣傳抗日救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盧溝橋事變”,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937年11月,戰(zhàn)火波及山東,國立山東大學被迫內遷,先到安慶,后又至萬縣。此時的王彬華正在南京的北極閣和紫金山天文臺實習。接到學校內遷的消息,也啟程前往四川。1938年初,國立山東大學停辦,王彬華轉入已遷至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繼續(xù)學習。這期間,重慶也頻遭日軍轟炸,面對生靈涂炭的景象,王彬華寫下了“重理家園余白骨,誓將血淚報怨仇”的詩句。畢業(yè)后,王彬華進入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師從竺可楨教授,從事氣象研究工作。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宣布對日作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美國開始與中國進行全方位軍事合作。1942年初,美國海軍上校李威廉(Willis A.Lee)向軍方建議:“能夠為美國海軍提供東南太平洋氣象和軍事情報最理想的地方,就是中國;因此美國海軍應盡快派人到中國去搜集情報。”

1942年9月,為發(fā)展沿海情報工作和尋找收集氣象報告來源,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遠東協調主任梅樂斯來華同中方情報機構軍統(tǒng)負責人戴笠協商共同對日作戰(zhàn)事宜。1943年4月15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簽訂《中美特種技術合作協定》,成立中美合作所。中美合作所設有軍事作戰(zhàn)組和行動組、情報組、心理作戰(zhàn)組、氣象組等。

王彬華作為氣象研究人員,被征召加入氣象組。據原中美合作所氣象總站通訊電臺上校臺長徐止善回憶:“氣象組的工作,其主要任務為匯集各地氣象報告,繪制天氣圖,預告天氣,并將天氣預告供應當時的盟軍,作為作戰(zhàn)參考之用?!保ㄠ囉制健段觥爸忻篮献魉袪I”》)“他們的氣象預報服務涉及各個戰(zhàn)區(qū), 除國內戰(zhàn)場外, 還包括亞太大部戰(zhàn)區(qū), 印緬戰(zhàn)場以及太平洋戰(zhàn)場等, 曾涉及太平洋海、空軍總反攻作戰(zhàn)。還為陳納德將軍率領的‘飛虎隊’提供氣象服務?!敝馨l(fā)琇介紹。

抗戰(zhàn)時期,由于大部分氣象觀測點都在日占區(qū),給獲取氣象數據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增加氣象觀測點,王彬華獨辟蹊徑,選擇坐落于高山上的寺廟設立觀測站。并親自前往縉云山的寺廟,向僧人傳授氣象觀測知識,為大量一手氣象觀測資料的獲取提供了保障,有力的支援了中美雙方的對日作戰(zhàn)。

在從事業(yè)務工作的同時,王彬華還專注于科學研究,通過對四川地區(qū)的氣象資料進行梳理總結,先后發(fā)表了《四川之春荒及其預防》和《峨眉山之氣候》等學術論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美合作所正式解散,王彬華也告別了軍事氣象服務工作。正當他準備赴美留學之時,卻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青島觀象臺的臺長。于是,他又回到了青島,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所在地,并利用自己在青島觀象臺的優(yōu)勢和便利,為國立山東大學的海洋氣象學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重要貢獻。

晚年,每當和孫輩們談起這段經歷時,他都自豪的說:“我是一名抗戰(zhàn)老兵?!?/p>

韓寧夫同志在抗戰(zhàn)中(二排右四)(圖片來源:荊楚網)

韓寧夫:左手油印機,右手機關槍

1937年11月,國立山東大學內遷,仍有一部分進步學生留在了青島,在中共青島特別支部的領導下,宣傳抗日,開展游擊戰(zhàn)爭。1936級土木工程系的韓寧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1915年9月,韓寧夫出生在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韓莊一個富足的家庭,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6年,他以山東省會考狀元的身份進入國立山東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就讀。

韓寧夫入學時,正值全國人民群情激奮,要求國民政府積極抗日的關鍵時刻。當時國立山東大學的進步學生秘密成立了青島救亡同學會,1937年又在該組織的基礎上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國立山東大學隊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積極宣傳抗日,號召全民族抗戰(zhàn)。在中共青島特別支部書記李欣(國立山東大學1936級工學院機械系學生)的發(fā)展下,韓寧夫也成為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一員,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開始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緊逼,國民政府派東北軍第51軍于學忠部駐守青島,擔任保衛(wèi)任務。慰問51軍,宣傳抗日,培養(yǎng)爭取進步力量是當時共產黨對東北軍的工作重點。據李欣回憶,有一天,中共東北軍51軍工委副書記王學銘,請他幫助找一位符合三個條件的大學生作為兵運干部:第一,政治思想要好;第二,身體要好,能吃苦;第三,要能扛一挺機槍,加一部油印機。李欣選中了身高1.82米的韓寧夫。“接到通知,韓寧夫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組織的安排,背著父母于1937年12月投筆從戎,來到51軍114師679團8連,擔任機槍手兼文書?!?/p>

1938年初,日軍為了打通津浦鐵路,連接華北與華中戰(zhàn)場,在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徐州。中國守軍奮起反擊,組織徐州會戰(zhàn),僅臺兒莊一役,就圍殲日軍1萬余人。徐州會戰(zhàn)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為中方部署武漢保衛(wèi)戰(zhàn)贏得了時間。

徐州會戰(zhàn)中,韓寧夫所在的51軍奉命駐守蚌埠、臨關一線阻擊日軍。當時51軍有25000人,日軍有40000人。軍長于學忠在戰(zhàn)前向官兵宣誓:“豁上我這條命,也要打贏這一仗?!敝泄?1軍工委對此次作戰(zhàn)也非常重視,號召全體黨員身先士卒,不怕犧牲,頑強奮戰(zhàn),英勇殺敵,確保首戰(zhàn)告捷,以增強該軍的抗日信心。在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韓寧夫所在的51軍與敵人血戰(zhàn)了8個晝夜,以犧牲7000余人的代價守住了蚌埠,使日軍止步于淮河,史稱“淮河阻擊戰(zhàn)”。

韓寧夫作為部隊的機槍手,是阻止敵人進攻的主要火力,也是敵人的重點打擊目標,但他毫不畏懼,與戰(zhàn)友并肩作戰(zhàn),裝彈手犧牲了,后面的戰(zhàn)友馬上補充過來,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他們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在臺兒莊戰(zhàn)役打響后,51軍奉命增援,軍長于學忠率領戰(zhàn)士奪回韓莊、賈家埠,與敵人血戰(zhàn)禹王山等地,形成對日軍的合圍之勢,確保了臺兒莊大捷。

5月下旬,中國守軍撤出徐州,李宗仁安排51軍殿后,51軍完成了阻擊日軍的任務,掩護了大部隊的撤離,自己卻被日軍分割切斷、打散。

部隊被打散以后,在人民的掩護下,韓寧夫撤出敵人的包圍圈。受黨組織的指派,前往高唐老家,發(fā)展黨員,籌建支部。他在當地建立了3個支部,籌建了高唐特委,并被上級任命為特委書記,后改任縣委書記。

1938年秋,日軍占領了山東的大部分地區(qū),對日作戰(zhàn)更加艱難,韓寧夫把臨清、館陶、高唐的游擊隊合并組成抗日清江大隊,并與陳賡率領的八路軍129師386旅并肩戰(zhàn)斗。

此后,韓寧夫歷任中共魯西北特委宣傳部長、中共魯西區(qū)黨委衛(wèi)東地委宣傳部長、中共衛(wèi)東地委代理書記等職。解放后,曾任湖北省省長,1995年去世。

周持衡(中)(圖片來源網絡)

抗日縣長周持衡

1937年4月的一天,青島的中山公園來了幾位神色匆匆的青年學生,他們不是來賞櫻花的,而是在日本人設立“忠魂碑”的山腳下停了下來。多年后,他們的這次秘密集會,被認定為國立山東大學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的隊部成立大會。這其中有一位叫周璿的學生,由此點燃了革命的火種,并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

周璿又名周持衡,浙江紹興人,1916年出生,1935年考入國立山東大學外國文學系??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周持衡和民先隊的隊員們一起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組織了話劇團,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他和國立山東大學的李欣、陳振麓等同學以國民政府的“防空救護訓練班”為掩護,在青島市內和畢家村一帶積極發(fā)展民先隊員,在人民群眾中開展抗日宣傳,為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做準備,這也成為他走向農村開展革命的開端。

1938年初,周持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東北大學學生鄒魯風一起,前往山東省東平縣,在中共魯西特委、泰西特委領導下,宣傳抗日,不斷發(fā)展組織。并在魯西特委的支持下,從全民族抗戰(zhàn)的大義出發(fā),促成了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與國民黨隊伍的合并整編。

1938年9月,周持衡被任命為東平縣縣長,積極組織武裝抗日,設立了三個營,一營、二營分別在韓山頭、官莊屯等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后由于國民黨的排擠,周持衡離開東平,先在國民黨愛國將領范筑先的部隊效力,后又前往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政治部工作。

1938年11月,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日自衛(wèi)團與汶上縣人民抗日自衛(wèi)隊等合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6支隊,周持衡負責政治工作。1940年4月,該支隊調歸八路軍115師343旅運河支隊,成為魯西軍民抗日的中堅力量。此后,周持衡又擔任了魯西北專署專員,在魯西北進行艱苦抗戰(zhàn),1944年調任冀南七分區(qū)專署專員開展抗日工作。

1945年8月11日,冀魯豫行署和冀魯豫軍區(qū)發(fā)出聯合命令,號召全區(qū)軍民實行總動員,解除日偽武裝,進占大城市,維護社會秩序,保護人民利益,保衛(wèi)抗戰(zhàn)勝利果實。周持衡按照黨的指示,積極組織民兵、自衛(wèi)隊員等維護抗戰(zhàn)成果。1945年10月,周持衡等帶領100多名干部,赴東北工作。

1948年10月,吉林省全境獲得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持衡被選舉為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三十多歲的他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吉林省第一位省主席。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