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寫意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漫談

作者:楊依依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人員機構發(fā)布時間:2016-04-24 字號:

生動講解

  本站訊 4月24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2016·相約春天”文學藝術節(jié)之李燕先生《寫意藝術與傳統(tǒng)文化漫談》講座在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三樓學術廳舉行。本次講座由溫奉橋教授主持,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蒙先生,王蒙先生夫人、《光明日報》資深記者單三婭女士,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石維堅先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芙女士、著名作家劉西鴻女士等人作為嘉賓出席此次報告會。

  李燕先生,作為本場學術報告會的主講人,是我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現(xiàn)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理事、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等,全國政協(xié)第九、十屆委員。近幾十年來他筆耕不輟,成就卓著,代表作有《中華圣祖黃帝造像》、《屈原少司命辭意》、《儒林外史插圖》等,出版著作《苦禪宗師藝緣錄》、《藝術大師之路·李苦禪》等十余部,產(chǎn)生重大影響。

  李燕先生今天為在座各位師生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其生動風趣的講述風格獨具魅力,其汪洋恣肆、氣勢磅礴的語言充滿感染力,整場學術報告展現(xiàn)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學術視野以及深沉的學術情懷。

  隨著李燕先生的到來,眾人看見的是一位頭發(fā)花白、穿著講究的學者,他雖年逾七十,但精神矍鑠、聲音堅定洪亮、笑容和藹可親。首先他談到自己與青島以及海大的不解之緣,接著用其父李苦禪大師的經(jīng)歷拉開今天演講的序幕。

  李燕先生深受其父親的影響,自稱教書匠,論及工匠精神時以幾個具體實例深刻闡釋“匠”的含義——嚴謹、敬業(yè)、本分,他強調要用匠心,指出各行各業(yè)的人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接著他提到其父親常講中華文化博大深厚,認為畫畫是小道,比畫高的是書法,比書法高一層的是中國文學,再高一層的是中國的哲理音樂,達到最高一層其表現(xiàn)是無聲之樂、無弦之琴。接受正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李燕先生擁有崇高的審美理念,以瓷器的雅俗之別表達對富貴的理解:“富”即腹中有學問,“貴”即盡量不求于人。

  回歸正題,李燕先生將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等文化的間斷與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綿延不斷進行對比,指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他表明漢字集音形義為一體,信息量最大,而出現(xiàn)方塊字拼音化的提議乃是近代屈辱歷史所引發(fā)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所致。隨后從中華審美觀念切入,李燕先生談到龍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神圖騰,并以《易經(jīng)》中“群龍無首,吉”等例指出目前常見的古語誤讀現(xiàn)象。而引用“歷史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性”時,李燕先生展現(xiàn)出超高的模仿能力,其繪聲繪色的講述與生動風趣的語言引得臺下掌聲雷動,氣氛熱烈融洽。他認為研究古人無非是為了經(jīng)驗和教訓,同時以鄧小平為例表明“意志加權力等于現(xiàn)實”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非真理的道理。

  李燕先生認為中華美學的核心在于寫意,用生動形象的事例指出表象和意象的區(qū)別,強調以意象為美,而“寫”是表現(xiàn)手段,如月亮在古詩文中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美。其后以幾段精彩的模仿表達對民間藝人和傳統(tǒng)曲藝文化的欣賞。

  最后,提問環(huán)節(jié),同學們積極踴躍地發(fā)言,李燕先生均給出了細致的回答。會后不少同學拿著李燕先生的贈書索要簽名,整場講座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落下帷幕。

文:楊依依    圖:章宇超

積極提問

編輯:系統(tǒng)管理員

責任編輯:系統(tǒng)管理員

  • 新浪微博
  • 微信朋友圈
  • 微信好友
  • QQ空間

回瀾閣

>

要聞